他16岁时就加入了红军,18岁时被党组织任命为红军政委,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表现出色,立下赫赫战功。然而,在1955年授衔仪式上,他因对自己的军衔不满,当众扯下肩章,从此不再穿军装,直到去世时依然是中山装入葬。这到底是发生了什么,让他在众人面前做出如此决绝的举动?
我国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,革命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和平安宁。他们用坚强的意志和无畏的精神,为未来的中华儿女营造了一个安稳祥和的家园。1955年,国家对那些在战争中立下卓越战功的战士们举行了隆重的授衔仪式,意在肯定他们的贡献和荣誉。
然而,这场本应庄严肃穆的仪式上,段苏权的反应却令周围所有人震惊。他被授予了“暂缓少将”的军衔,心中却充满了失望和愤怒。他坚信自己为国家立下了不可磨灭的战功,理应获得更高的军衔,至少应该是中将,而不是这让他觉得不被尊重的“暂缓少将”。情绪激动之下,他在所有受勋战士和领导面前,毅然扯下了肩章,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和抗议。
展开剩余77%段苏权16岁时加入红军,家乡遭地主恶霸欺压,他亲眼见证亲人受苦,立誓要改变家乡的命运。共产党革命思想传入家乡后,他苦苦请求加入红军。因年纪太小,只被安排负责革命宣传工作,但他踏实肯干,头脑灵活,短短两年便晋升为红二、六军团政委,并持枪投入战斗。
1934年10月,年仅18岁的段苏权带领一支800人的主力军,在湘西掩护主力撤退,对抗1万敌军。主力军顺利撤退,然而他们自己却被敌军包围,800人队伍很快溃散。段苏权中弹负伤,子弹击中了他的脚踝。幸亏战友拼死保护,他才侥幸逃脱,但伤势严重,很快昏迷过去。由于敌军封锁,无法外出买药治疗。
醒来时,段苏权看到战友们准备离开,心里焦急万分,知道自己会拖累大家的行军。于是,他坚决劝说战友:“你们走吧,不用管我!”但红军战士们不会轻易放弃任何一个兄弟,经过商议,将他托付给一户名叫李木富的裁缝家。李家条件简陋,且敌军追捕严密,无法让段苏权住进家中,只能安置在附近山洞。李木富拿来了棉布和伤药,约定红军大部队找到后再来接他。
李木富按时送食物和换药,段苏权就这样在山洞里度过了三天。突然,几名凶恶的民兵闯入李家搜查,家中被翻得一团乱。李木富急忙收拾残局,意识不妙,立即奔向山洞。只见那些民兵正把段苏权拖倒在地,扒光衣服,拳打脚踢。李木富连忙恳求:“大哥,他是残废,饶了他吧!”靠着他的苦苦哀求,段苏权才幸免于难。
此刻的段苏权觉得连仅存的尊严都被践踏,他离开李木富夫妇时,李木富还自掏腰包为他做了拐杖。随后他一路遭遇恶霸抢劫和欺凌,但又遇见了好心人刘维初。刘维初是他的老乡,收留他,买来药材请医生治疗,在悉心照顾下,段苏权渐渐恢复了行走能力。
刘维初还帮他给家乡父亲送去一封信。段父见到瘦弱、一瘸一拐的儿子,泪水止不住地流。段苏权在家乡探听红军消息,终于联系上任弼时,决定告别父亲,再次踏上征程。
任弼时见到段苏权时难掩惊讶,原以为他战死沙场。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,重新入伍后并未安排他前线作战。期间,段苏权利用机会到抗大学习,甚至担任教师。后来,在解放战争中,他屡建奇功,特别是在1947年的辽沈战役中,带领部队歼灭了廖耀湘集团。
解放战争结束后,他调任东北军区,担任作战处处长。直到1955年授衔仪式上,因对自己的军衔不满,愤然撕下肩章。但他并未因此消沉,依旧勤勉工作,率部参加援助老挝的战斗。战后,任福州军区副总司令。
1993年,段苏权在北京去世。令人感慨的是,他穿着中山装而非军服下葬。自那次授衔事件后,他很少穿军装,但无论职务如何,他始终是值得敬仰和学习的革命英雄。
发布于:天津市广源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