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光绪亲政的初期,由于未能完全领悟慈禧太后摄政时期留下的潜规则,许多大臣便利用这一点对光绪进行了一些误导。有一次,曾国藩的女婿聂缉规被任命为江苏布政使,光绪在阅奏折时,不经意间发现折中中掉落了一张纸条,纸条上写着“苏州鲁伯阳”几个字。光绪敏锐地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,立即命令探查此事的来龙去脉。吏部侍郎也感到困惑,便暗地里向周围的人打听情况。当时,光绪的身边几乎布满了各路眼线,太监们很快将此事的背景透露了出来。
吏部侍郎追问至聂缉规面前,聂缉规听后大惊失色。原来,李鸿章一派一直在压制曾国藩的势力,聂缉规为了避免与李鸿章的正面冲突,只能走庆亲王奕劻的路线。通过几百万两的银子,聂缉规才得以获得慈禧太后的赏识,并迅速晋升。然而,如果此事被与“鲁伯阳”相关联,李鸿章一派必定会有所察觉,进而破坏他的仕途。面对不断的追问,聂缉规最后指向了储秀宫,意味着这件事的背后可能有慈禧的指令。
吏部侍郎领会到其中的含义,随后前往储秀宫寻找熟悉的太监进行探听。最终,一名小太监向他透露道:“太后已经得知鲁伯阳的事,若圣上认为此人可用,便可直接任命。”至于为何鲁伯阳的名字会出现在聂缉规的奏折中,小太监也解释了缘由,原来这份奏折本应先送至太后那里,却被一个粗心的太监错放在聂缉规的折子中。小太监还特别叮嘱,千万不要让光绪帝知晓此事。其实,重臣奏折首先经过储秀宫已经不再是秘密,光绪大概是唯一一个对此毫不知情的人。
展开剩余73%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,吏部侍郎深知自己必须圆这个谎,才不会让光绪察觉其中的内幕。思来想去,他依然难以找到合适的解释,最后决定去找聂缉规共同商量。毕竟,“解铃还须系铃人”,既然是聂缉规的错,就只能由他来弥补。第二天,吏部侍郎便向光绪解释道:“鲁伯阳其实是一位江苏的大商人,听闻聂缉规被提拔,便带着银子来求官,不料被拒绝,但他的名字被误送至布政使手中。”光绪听后,并没有多疑,反而为聂缉规的清正廉洁所感动,心想着如果大清朝再多几个像他这样正直的大臣,怎能不振兴大清?就在光绪还在沉浸在这份欣慰时,吏部侍郎又道:“圣上,臣听闻鲁伯阳其实是一位忠心耿耿的商人,曾在街上说过‘恨不能侍君前,力助强国’。”光绪对这番言论产生了浓厚兴趣,心中对这个商人充满了好感。吏部侍郎见状,趁机又补充道:“太后听闻鲁伯阳的忠诚,十分欣慰,欲加以奖赏。不久后,圣上会接到他的籍贯履历。”光绪对慈禧太后先行表态感到有些失落,顿时冷淡下来,简单地应了声“嗯”。
几天后,宫中果然传来旨意,授予鲁伯阳苏州盐运司副使一职。光绪看到补批,叹了口气,手中的朱笔也不自觉地滑动,最终默许了这个任命。鲁伯阳也终于如愿以偿,兴冲冲地领到任命书,急忙前往苏州。然而,这次的急切并非出于为国家效力,而是因为他急于借此机会捞取巨额财富。为了得到苏州盐运司副使的职位,鲁伯阳一共捐出了七十万两银子。
相比之下,曾国藩的女婿聂缉规的花费与鲁伯阳相差无几,但鲁伯阳的职位却低了几个等级。这时,刘坤一—清朝两江总督,曾与曾国藩并肩抗击太平军,听闻此事后心生不满。虽然刘坤一与曾国藩的关系并不深厚,但他了解曾国藩的门生遍布朝廷,动不得他。因此,他将目标对准了鲁伯阳。
鲁伯阳身为苏州人,年轻时靠盐茶生意发家,财富积累迅速,几乎成了当地的富豪。然而,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后盾,他只能依赖捐官来抬高名声,顺便在其中捞点好处。得知鲁伯阳的底细后,刘坤一便决定给他点颜色看看。当鲁伯阳赶到两江总督衙门时,他被告知刘坤一正在地方巡查,无暇见人,等待了一个月仍未见着刘坤一。接着,刘坤一又借故离京,鲁伯阳再次空等。就这样,三个月过去了,鲁伯阳始终未能履新。最终,刘坤一借机向御史举报,称鲁伯阳一直未到任,结果鲁伯阳的职务被取消,七十万两银子打了水漂。
这场捐官的闹剧,让鲁伯阳不仅失去了职位,还一贫如洗,最终愤然出家,隐入深山。此事不久后传入光绪耳中,光绪听后忍不住大笑,并对心腹说:“太后的颜色今天是否明朗了?”这个消息最终传到慈禧耳中,惹得她一阵不悦,决定加强对光绪的控制,进一步把握朝政大权。
这整个捐官的过程,充分暴露了清朝制度的腐败与荒谬。而这种腐败,早已成了朝廷上下的常态,任何改革似乎都无法改变它。正因为如此,才导致了这个封建王朝在短短几年后迅速崩塌。
发布于:天津市广源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